《漫长的季节》豆瓣9.1,爆了这部良心剧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总归会跟着时间的流逝,而向前流动。制作特辑中,范伟提到的人生态度,也许就是这剧真正要讲的东西:“别回头,向前看”。

给最后一块,妄想独立于大数据时代的自留地,多一点不要钱的支持关怀

也给自己多一点,算法之外的自由时间。

豆瓣9.0,2023国产剧最高开分,一天涨到9.1,《漫长的季节》。‍

不好看,找秦昊赔。他是主演之一,刚在微博上说了,要是看到最后感觉被骗,他给你退腾讯视频会员费。

导演是辛爽,幕后班底就是隐秘角落》那帮人。

豆瓣词条把它贴上了剧情家庭和犯罪三个标签。于是我冲着烧脑、刺激什么的打开。

看完只想问一句:怎么和我看过的国产悬疑剧,都不一样?

不叫你去推理、恐惧、受刺激。

它叫你在一件偶然的极端事件里,照见自己的寻常人生。

连追7集,跟着剧情又笑又哭的。

就像我也在故事发生地,桦林市,过了20年日子似的。

桦林是一个虚构的东北小城,但日子是真的。

在里面过日子的人,王响(范伟饰)、龚彪(秦昊饰)、马德胜(陈明昊饰);

歌舞老板,拉双眼皮的徐姐,捡破烂的老太……都是真的。

也有碎尸、追凶、无头公案什么的,但演员不咋呼,画面不阴森,音乐不惊悚。

悬疑三件套,辛爽一套都没用。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悬疑只是一个壳子,里面装的,其实是人和命运的关系。

生而为人,我们该对抗命运,焦虑命运,还是与命运和解

我们的命运,到底由谁说了算?

听起来很宏观,但又是个再具体不过的话题

命运到底是什么,没人说得清。

但命运的样子,就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藏在小老头王响(范伟饰)收了出租,抠搜的,只舍得点的两份素菜里;

藏在龚彪(秦昊饰)前脚打的胰岛素,后脚灌的雪花啤酒里;

藏在退了休的刑警队长马德胜(陈明昊 饰),穿上紧身拉丁舞服,咔咔扭的大屁股里。

命运不是虚头巴脑的空想,不是社交媒体上的金句。

命运就是生活本身。

《漫长的季节》拍得很高明。

不让演员背一句不像人话的书面语,干一件不像人干的事,比如聊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

他们见面打招呼,不是”今天你又形而上了吗?”

而是“以前一个鸡架两块五,现在十块了。”

越是形而上的剧,越好拍。让几个演员对坐客厅、饭厅、咖啡厅,来来回回掉书袋就成了。

而越是贴地气,才越讲究。

角色都土了吧唧,穿开线的毛衣,睡硬板沙发床,用三合板旧餐桌。

连最洋气的医美生意,都在自家单元房里,偷摸地干。

不仅不加美颜滤镜,还给他们画痘坑,添大腮帮子、大肚皮。

贴对拉坏的双眼皮,和掉色发青的全包眼线。

就好像他们不是虚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大姨、大爷

赶的是90年代的时髦,过了二十来年,人和身上的衣服,家里的装修都发旧了。

但他们有属于他们的方式,跟上这个新时代

像王响那样,戴着老花镜,刷起微信。

看了下制作特辑剧组上了各种物理特效化妆,范伟、秦昊这些老熟人,都化得差点认不出。

特别是老年妆,连刘琳自己对着镜子都吓一跳:怎么老成这样了。

不知道这些妆效成本多少,反正很少见现代背景的国产剧舍得用。

以前说拍得精致,总拿剧中人吃穿用度够不够大牌来衡量。

其实是个大误区。最高级的精致,应该是接地气。

缺角的组合柜,包浆的呢大衣,黏糊的白酒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才最费功夫

不加悬疑罪案那条线,就是一出久违的小人物喜剧

加上,就更多了一层深意。

那场离奇又惨烈的碎尸案,牵涉其中的人,不管是受害者家属、办案人员、还是间接加害者,没人摆出变形的表情,把“我有问题”写在脸上。

他们就照常开车、拉活、撸烧烤。照常退休、丧偶、闹离婚。

大家都顶着差不多的脸,干差不多的事,当差不多的人。

其实各人有各人的隐痛,埋在心里最深处,经常连自己都想不起,也懒得翻出来。

真不像越极端越刺激的悬疑剧,像我们的日常生活。

连碎尸都成了寻常事,用陈明昊演的退休刑警马德胜的话说:“谁家不死人啊。”

王响有一件红毛衣,穿了20年,起球、卷边、还拉丝,就是不舍得扔。

那是儿子18岁那年,拿赚来的第一笔钱给他买的。

老头儿把毛衣碎屑,一点点捡起来,再凑一堆摆眼前。

脱离案情看,看出他日子紧巴,人抠搜,当然最重要的,是想儿子。

加上案情线,再看这件毛衣,还是一个隐喻。

毛衣就是他放不下的儿子的冤屈。

一天不脱下来,就一天不放弃找出害他儿子的真凶

马德胜劝他,二十年了,该放下了。这才说:谁家不死人啊?

马德胜:“谁家不死人啊?我老婆得癌症去年死了,我上哪说去?”

王响:“那不一样,你老婆是得病死的,死在医院床上,那是寿终正寝。我儿子二十不到,死在水里,我能不天天想吗?”

马德胜的话,消解了案情的极端偶然意味。

告诉你,意外和不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话刚说到这儿,他又提起一个关键人物。

那人案发后就坐牢了,关了快20年,终于要刑满释放了,谁想到临出狱前,得病死了。

真是无法琢磨,没处说理的命运。

而王响后面的回答,又加重了这个人物悲剧性,让他没那么普通。

一个随处可见的倔老头,内心埋藏着,远超于平常人的巨大伤痛

以往东北题材都选在冬天,好像那才是东北最漫长的季节。

这是少有的拍东北秋天的剧。

秋天其实很短,跟我们的人生一样匆忙,眨眼就过去。

人活一世,往往就是活几个特定的瞬间。

比如王响,看似活了60来年,但其实他只活了几个节点。

无非就是进厂开火车、中年下岗、丧子、开出租再就业。

但人生也很漫长,不是时时都有新节点发生。

我们的日子,大多都是对一件事的重复、再重复而已。

比如丧子之后,王响往后余生做的一切,不管是开车、吃饭、惹人讨厌、发笑或可怜,其实都是在重复他对儿子的思念。

制作特辑里,导演辛爽说这是他特别设计的。他想告诉大家,东北也有四季,也有很多色彩,不光是寒冷和肃杀。

没有那些刻板印象,让东北看起来都不那么东北了。

虽然主演们都一口大碴子味,但我常常觉得,好像全国各个不知名的小城里,都有相似的人,发生过相似的故事。

有相似的三口之家,家里有个学习差但人不坏的半大小子

有个病歪歪的妈,对着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掉了,不知道怎么疼好了。

还有个不太会当爹的爹。

爹不是坏人,但从不懂孩子的心,还不懂装懂。

不让孩子离开桦林,出外闯世界。

孩子写个朦胧诗,他都得掺和两句,非让人把朦胧诗改成打油三句半。

当年儿子送他红毛衣时,明明又得意又感动。

但一句好话不会说,满嘴嫌弃,又嫌贵又嫌扎,就怕让孩子知道,他也很爱他。

直到孩子出事,他也慢慢老了,回首往事,才明白过来,自己以前没少犯糊涂。

原来所谓成长不只是年轻人的事。

不管什么年龄,人都会幼稚、不懂事。

一次次犯错再悔悟,可能会改,也可能还是不长记性,再接着犯错。

踉跄着踉跄着,人就这么老了。

这部剧的老年戏份也拍出了新意。

虽然在妆造上狠下了工夫,强调了不同阶段的年龄感,但并不为强调他们的老迈、衰弱。

哪怕得了尿毒症和糖尿病的人,也没有佝偻腰背,浑身打颤,压着嗓子说话。

这都是以往拍老年人的惯常套路

这剧里的几个中老年,更像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中老年。

没那么老,还有把子力气,一脚油门能从市中心窜到郊边玉米地里。

也还在开出租,干小买卖,为生活奔波。

那些老年妆,不是为了说明他们“老没用的”,而是为了展示一种时间的流逝。

时间让龚彪从帅小伙变成大肚子油腻男。

让王响的眼角、嘴角都往下耷拉。

让当年欺负王响父子的保卫科科长得了尿毒症。

年轻时那么春风得意的人,到老了,竟然挂着尿袋子,倒卖假车牌,赚点透析钱。

厂办医院里最漂亮的小护士黄丽茹,成了普通的中年女人。

顶着一头烫坏的玉米须,在家里客厅,给人无证纹眉、拉双眼皮。

凑了点开店的钱,还被喝酒、赌博样样来的老公顺走了。

也许导演真正想拍的不是老去,而是时间的公平。

它对每个人都同样残酷,也同样温柔。

再平凡的人,回首一生,都有他自己的波澜壮阔。

比如王响,受过那么大的苦难,面对老仇人邢科长,看到他落魄地背个尿袋子,还是生出恻隐之心

带着北方人特有的要里要面儿,递过去一沓钱,撕吧到人手里:“别的不说了,透析要钱……”

王响啊,真是不管自己混成什么样,都是个讲究人。

而哪怕风光过,最终也会归于平凡,甚至窘迫。

就像邢科长穿了一辈子的呢大衣。

他以前耀武扬威,不干人事的时候,大衣是硬挺的,代表地位的尊贵。

老了落魄了,大衣成包浆的了,蔫了吧唧搭在身上,亦如他后来的境遇。

但他把大衣没脱下来,张口还是“我可是正科级退休”。

只是人倒霉了以后,心也变善了。

听见王阳的名字,那个他欺负陷害过的英年早逝的孩子,竟然眼圈泛红。

演员没多余的台词,从他含着的眼泪,抿起的嘴角里,你能感觉到他的后悔和歉意。‍

时间有不动声色的残酷,也有不动声色的感动。

前文提到王响的巨大伤痛,没用夸张的剧情和表演呈现,都藏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也可以解读成另一种意思:王响虽然受过巨大伤害,但一直还在找新的出口,努力生活。

努力出车、拉活、吃两份素菜。

还领养了一个小儿子

再不是那个不准孩子脱离他手心的爹味爹,他鼓励孩子去北京,上海,去见大世面。

吃泡面,都会温柔地把卤蛋放进孩子的碗里。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总归会跟着时间的流逝,而向前流动。

制作特辑中,范伟提到的人生态度,也许就是这剧真正要讲的东西:

“别回头,向前看”。

THE END
责任编辑:影视时光
影视时光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影视时光;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dianyinginfo.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

栏目精选